三分鐘逛逛線上玩具博物館,國民童玩:尪仔仙扁扁,小時候的零用錢都在這裡啦

三分鐘逛逛線上玩具博物館,國民童玩:尪仔仙扁扁,小時候的零用錢都在這裡啦

身為台灣最原汁原味的原創童玩:尪仔仙

幾乎在不同時代的童年都能看見它的身影

各式各樣的名字

還有各異其趣的玩法

唯一不變的是共通的玩具趣味

每個人回味起小時候的那份純粹

一起來看看每一個世代台灣囝仔共同的童年回憶:尪仔仙

小時候的零用錢都變成了尪仔仙的模樣尪仔仙可以說是一個最能代表台灣囝仔童年的國民玩具之一

怎麼說呢

隨著讓孩子一搏手氣的抽當

轟動了整個柑仔店糖果及玩具產業

尪仔仙也隨之成為孩子童年時的社交貨幣

身上背著一大串

根本就可以說是孩子界中行走的玩具富翁

而且尪仔仙的遊戲過程中

也有讓孩子玩樂中學習的功能性

可以訓練孩子手部小肌肉及手眼腦協調

並且可以進行團隊互動與策略/賽局博奕

「會玩的孩子最厲害」

因為遊戲本身就是一種模擬小小社會的綜合練習

但你知道一開始尪仔仙不是玩具嗎?

最早的尪仔仙

其實是掛在牆面上裝飾用的吊飾

商人看準孩童們的愛好,而逐漸成為童玩

50年代原汁原味老尪仔仙

部分材質為賽璐璐

因賽璐璐內有添加樟油

導致玩具易因樟油揮發而龜裂

保存相當不容易

現已極為罕見,可謂台灣國寶級童玩

但近年收藏界竟然也開始出現復刻版偽裝的老玩具

有在收藏尪仔仙的玩家要格外當心

.

五零年代國寶級原汁原味尪仔仙,大約25cm高的千手觀音尪仔仙,早期50年代半浮雕圖案全由人工手繪,多以耳熟能詳的神話人物及民間故事為題材,後來商人開始開發出:天霸王等等各個大小SIZE的尪仔仙

早期五零年代尪仔仙背後都會刻上角色名字,這尊為封神演義中的人物殷蛟

最接地氣的童玩:尪仔仙各地玩法、叫法大不同

50年代的小尪仔仙就這樣席捲了整個孩子圈

隨便兩個孩子蹲下來,拿著自己的王牌尪仔仙

每一個王牌尪仔仙都有他自己的成功攻略跟勝率

有的尪仔仙還會偷偷先用打火機燒彎,後來還有的用立可白加厚

就可以開始相互鬥智鬥勇

於是也衍伸了許多玩法跟不同地方的叫法

還能怎麼玩?

最常見的當然就是簡單刺激的:誰的尪仔仙疊在對方尪仔仙上就獲勝

台灣玩具博物館現場自由操作的尪仔仙,常常可以看見爺孫PK或是父子決鬥的名場面,這樣很好,在玩博不分長幼,都是彼此的玩伴

另外

也有一些早期不同玩法

每位小朋友站在指定線上

背對後方牆面距離大約1.5公尺左右

用反手背對朝著後方磚牆拋擲過去

利用反作用力比誰的尪仔仙在所設定的範圍內

彈的「最近」(也就是力量控制的最巧最精準的)獲勝

還有

有著小圓孔的尪仔仙

被當時的孩子一個個的串起來

有時候也會順勢被當成毽子來踢

每個地區、年代對它的稱呼都不太一樣

來我們簡單的整理了一下

區域可能不是那麼完全分出界線(畢竟孩子搬家、人口流動阿等等因素)

北部地區:【鬥片】【拚拚】【ㄅㄧㄚˋ公】

中部地區:【翹牌】【翹盤】

南部地區:【扁扁】【吐牌】【塑膠鬥片】【躲避仙】

東部地區:【漏計ㄤ啊(台語發音)】

眷村稱法:【化學】

早期:【動物仔】【尪仔仙】【翁仔仙】

每一個時代的尪仔仙都有不同造型

玩具就是最接地氣的庶民文化

所以每一個時代都會有那個時代最人氣的偶像

商人們就會把他們通通做成尪仔仙

五零年的上面有一個小圓孔

造型比較樸質,有時候是身邊熟悉的生肖或是神話寶塔寶劍之類的

後來開始有了半透明這種大家熟悉的尪仔仙塑膠材質

開始有一些飛機阿、英雄人物、布袋戲等等

有部分還會有小圓圈

但也開始流行沒有頭頂小圓圈的拚拚了

再後來就開始七零年代

隨著電視老三台開始普及

卡通人物變成最大宗的主流

當下最流行誰,誰就會出現在拚拚、扁扁上

從無敵鐵金剛、鋼彈、哆啦A夢、頑皮豹等等

後來也有皮卡丘、柯南

大概只要端出你小時候那一盒尪仔仙

看是誰鎮守你的鉛筆盒

我們就可以知道你是哪一年級的台灣囝仔

這也是玩具最可愛也有趣的地方了

每一個不同的時代都會在玩具中找到共同的語言

我們常在館內看到爺孫互相鬥拚拚的名場面

在玩具的世界裡每個人都是小孩子

不如疫情過後來台灣玩具博物館看看童年老朋友吧

想看更多文化歷史小故事也歡迎搜尋追蹤江總監粉絲團唷:江宜馨Angela

https://www.facebook.com/AngelaChiangOfficial

更多创意作品